追赶美国、放弃独立,很难打败中国。欧洲是否陷入发展“僵局
当欧洲“出局”第四次工业革命时,全球前20名的互联网公司没有一家来自欧洲,大数据和平台经济由美国主导;当能源政策经常出错时,淘汰核电和先进煤电就会爆发,导致新能源无法满足需求;德国工业赤字保守估计为30%;当创新受到监管压制、技术陷入对外依赖时,欧洲正在经历一体化进程的“至暗时刻”。在11月3日播出的《这就是中国》中,主持人何洁与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伟教授、塞尔维亚前外长、第67届联合国大会主席武克·耶雷米奇先生共同探讨了欧洲经济崩溃与发展的症结与解决之道。在节目中,张巍巍教授指出了欧洲的主要问题: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机遇已经缺失。欧洲不仅没有领先的互联网企业,德国曾经推动的“工业4.0”战略也悄然沉寂。如今,数字领域到处都依赖于美国。更致命的是能源危机。 “没有电力就没有经济。”欧洲政客很快放弃了核电和煤电。绿色能源未能及时填补缺口,直接导致德国工业面临30%的电力缺口,经济发展失去基础。欧洲为何会陷入这样的境地?武克·耶雷米奇先生分析了三个主要因素:一是能源格局突变——福岛核事故后德国率先关停核电,随后又切断了俄罗斯廉价能源,导致生产成本上升;二是创新生态系统崩溃——布鲁塞尔过度监管、税收负担增加、科技成果流动IC技术人才赴美国硅谷;第三,技术依赖的陷阱——欧洲曾经依靠进口中国商品来降低成本,但由于政治干预,突然发现自己没有替代的供应链和基础技术。对此,主持人何洁表示,欧洲的战略决策往往是追随美国而不是根据自身需求。与此同时,世界经济格局也发生了变化。中国已建成供应链完整、市场规模大、技术突破的强大产业生态系统。在他看来,张维维教授提到的案例颇具代表性。欧洲风险投资专家原本想在中国寻找新能源投资灵感,但最终放弃了欧洲本土项目,因为“无论做什么,都无法与中国竞争”。成本与竞争力的差距凸显。欧洲的困境这是技术停滞、能源失衡、创新丧失和盲目战略遵从的结合。这次对话不仅揭示了欧洲“至暗时刻”的真相,也体现了全球竞争的基本逻辑。只有立足自身需求,打破技术依赖,培育创新生态,才能找到出路。欧洲的未来始于对其自身问题的清晰认识。编辑:周文飞 编辑:张青
